红麻的种植技术
6.病虫害防治
6.1红麻炭疽病。
该病是红麻上的一种主要病害,是国内检疫对象。症状:种萌发出土前,胚轴可受害腐烂。麻苗出土后,幼茎病斑呈淡褐色,组织溢缩,折倒,干枯而死。子叶感病,产生不规则形边缘呈紫红色的水渍状病斑,湿度大时变褐腐烂。嫩叶感病,开始出现水渍状小斑点,以后扩大呈不规则形病斑,中央褐色,边缘紫红色,病叶绉缩畸形。茎上病斑大都发行在顶芽或侧芽上,病斑梭形,中央稍凹陷,边缘紫红色,中间黄褐色,进一步扩展能造成茎折或烂头;花蕾被害后腐烂,不能开花结实。蒴果受害,初呈圆形或椭圆形暗红色斑点,中央呈浅红色。
防治方法:选用抗病品种。播前进行种子处理,用0.25%拌种灵、0.8%炭疽福美、0.5%退菌特浸种,每100kg药剂浸17.5kg种子,水温保持在20℃左右,每隔3—4小时搅拌一次,浸泡20—24小时后捞出晾干后再播种。轮作。有病麻地与其它作物轮作一年,能消灭土壤中的炭疽病菌,大大减轻苗期病害的发生。④建立无病留种田。用无病的种子种在无病土中,并用其它作物与有病麻地隔开,可避免该病的发行,所获种子同样无病。⑤加强田间管理。以磷、钾肥为主作基肥,可增加红麻抗病能力。开沟排水,降低麻田地下水位和田间湿度,做到雨停地干,造成不利于病害流行的低湿条件。及时间苗,减少相互接触传病的机会,并促进麻苗老壮、提高抗病力。⑥田间喷药保护。80%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600—800倍液、50%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或50%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—600倍液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。
6.2红麻(黄麻)立枯病。
该病在全国各麻区均有发生,寄主除红麻、黄麻外,还有棉花、马铃薯、大豆、花生、茄子、甜菜等200种以上植物。症状:罹病幼苗基部呈黑褐色腐烂,病斑处缢缩、幼苗枯萎;成株感病,茎基部病斑呈黑褐色,稍凹陷、严重时病部环绕全茎并破裂露出纤维。
防治方法:轮作。立枯病菌虽寄主范围广泛,但对不同寄主的反应有差异,与甘薯、禾谷类作物轮作3年以上,可大大减轻病害。适期播种。播种后如果土壤温度降到10℃以下,则红麻幼芽抗病力大为下降,使病害加重。为达到防病高产的目的,一般在地表5cm土温稳定在12℃以上时播种。因此长江流域以4月中下旬、华北以4月下旬播种为宜。种子处理。药剂处理种子可消灭种子携带的及种子周围土壤内的病菌,对麻苗出土有保护作用。用种子重0.5%的20%稻脚青、40%多福混剂或40%五氯硝基苯拌种,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。④喷药防治。红麻出土后遇阴雨天气,应每隔5—7天用90%敌克松原粉500倍液、40%多福混剂800—1000倍液、80%“402”3000—3500倍液喷浇,均有显著的防治效果。
6.3红麻(黄麻)根结线虫病。
该病在各病区发行严重,对红麻黄麻等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。根结线虫的寄主范围很广,据记载有1700多种,包括多种作物、林木和杂草。症状:自苗期至成株期都可受害,在主根及侧根上产生许多大小不等的瘤状体,有时连接成串珠状或肿胀呈畸形,影响根系吸收功能,引起麻株生长发育不良。虫瘿初为黄白色,表面较光滑而坚实,以后受土壤中某些病菌的侵染而逐渐变褐,最终可致全根腐烂,麻株提早枯死。
防治办法:水旱轮作。由于根结线虫的寄主范围很广,所以病地与旱作物进行轮作效果不大,但与水稻轮作有显著的防病效果。加强肥培管理。对无法实行稻麻轮作的麻地,必须加强肥培管理,以促进麻株生长发育,提高抗病性。主要措施为深耕改土,增施有机肥,彻底清除田间病残组织,及时追施肥料和灌溉等。土壤施药。发病严重的地块,可施30%除线特乳剂37.5—45kg/hm2,或滴滴混合剂375—600kg/hm2。还可试用涕灭威或棉隆等防治。
其他病害如红麻腰折病、红麻斑点病、红麻灰霉病等在此从略。
6.4小造桥虫。
小造桥虫俗名弓弓虫,属鳞翅目夜蛾科。黄河、长江流域及华南等麻区均有发生,除为害红麻外,还为害棉花和木槿等。幼虫咬食麻叶,仅留主脉和叶柄,常年虫口密度达300条/m2以上,一般减产10%—20%。
形态特征:雌蛾翅展30—32mm,体长14—17mm,触角丝状,黄褐色。前翅黄褐色至暗褐色,翅面内半部淡黄色,外半部淡褐色;外缘中部向外突出折成一角,肾状纹呈暗褐色,环状纹白色褐边,内横线与中横线末端接近,外横线锯齿形而弯曲,后半部模糊。后翅淡褐色。雄蛾略小,翅面颜色较深。卵扁圆形,顶部隆起,底部较平,青绿色,高0.26—0.33mm,宽0.61—0.68mm。幼虫共6龄。老熟幼虫体长21—31mm,头部淡黄绿色或绿色,体灰绿色或黄绿色,背线、亚背线绿色,气门上线灰褐色,中间有白色断续斑纹。毛片黑色。腹足3对,第1对已退化,第2对较小,第3对发达。蛹红褐色,长14—16mm,头顶中央有一乳状突起,臀刺短而宽,两侧延伸为尖细的角状突起,上有3对刺,腹面后缘中央的1对粗长并向腹面,两侧两对较细,黄色,尖端钩状。
防治方法:喷药防治。在8月上中旬三龄前幼虫密度大时,可喷4%敌百虫粉剂22.5—30kg/hm2;或50%马拉松1000—1200倍液。喷粉应在晨露未干时进行,喷雾每公顷药液1200—1500kg。烟剂防治。在红麻生长中后期,喷粉或喷雾效果不佳,可采用敌敌畏烟剂,配方是:80%敌敌畏1500g+烟剂3000g(硫酸铵1875g,干燥细沙125g)+燃烧剂3000g(硝酸铵2份与草糠1份混合),此配量可防治1hm2麻田。方法是:选择晴朗无风的清晨,将配好的烟剂装在口径约15cm、高约25cm的竹筒或铁锅中引火发烟,然后在麻田内穿梭流动放烟,使烟层在麻株中维持20—30分钟,防治效果很好。但桑麻混栽区不宜用,以免影响家蚕生长。灯光诱蛾。7月下旬至8月下旬在麻田进行灯光诱蛾,一盏20W黑光灯一夜可诱杀成虫500—600只,其中未产卵的雌蛾居多。④毒杀棒熏杀成虫(见黄麻桥夜蛾的防治)。
6.5绿草盲蝽。
绿草盲蝽俗称打洞虫,属半翅目盲蝽科,分布广,寄主多。形态特征:成虫体长3.4—4.5mm,宽1.8—2.4mm,淡绿色,触角4节比体短;腹眼灰蓝色,前胸背绿色;半鞘翅长过腹末,革质部淡绿色,近膜质部中央有淡褐斑。膜质部淡褐色,有两个基室。雌虫产卵管褐色,三对足的腿节、胫节及跗节均为淡绿争,胫节内外侧具有淡褐色的刺,爪为黑褐色。卵长约1mm,宽约0.1mm,淡绿色,长袋形,卵帽淡黄色,中央略凹陷而两端略隆起。初孵若虫全体为淡黄色,腹眼鲜红色,共分5龄。老熟若虫体长3.2—3.8mm,宽2.5—3.0mm,触角4节均淡褐色,翅芽长达腹部4—5节,翅尖褐色。
防治方法:狠治第一代越冬代,重点防治越冬卵及早春初孵幼虫。防治第一代虫源田(胡萝卜及蚕豆的留种田),可减少虫口迁入麻田。重点防治第二代,这是控制该虫为害麻田的关键。防治适期在6月底—7月初。可用50%甲铵磷1200—1500倍液、40%乐果800—1000倍液、90%敌百虫1200倍液、20%溴菊酯或20%杀灭菊酯4000倍液均有效。一般掌握百株苗心叶内虫口密度10%左右及为害株15%时进行喷药。
6.6蚜虫。
为害红麻的蚜虫在浙江麻区主要有三种:棉蚜、萝卜蚜和桃蚜,均属同翅目、蚜蝌,寄主广、是红麻苗期主要害虫之一。形态特征:三种蚜虫鉴别如下:
棉蚜: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.2—1.9mm,头、胸部黑色,触角6节,比体短,第3节上有5—8个感觉圈排列成一行。翅透明,腹部黄绿色或深绿色,两侧有3—4对黑斑。腹管黑色、圆筒形,表面有瓦砌纹。尾片乳头状,两侧各有刚毛3根。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.5—1.9mm,夏季大多黄色或黄绿色,春、秋季大多深绿色或蓝色,体表有蜡粉,腹管黑色。
萝卜蚜: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.4mm,头胸黑色,触角6节,第三、四节浅黑色。翅透明,腹部暗绿色,基部顶端稍膨大,腹管前各腹节两侧有黑斑,腹管后各腹节有一条黑色横带。无翅胎生雌蚜体长0.85—1.7mm,椭圆形,黄绿色或灰绿,体表有蜡质白粉。腹部各节背面有一对淡灰色的斑块。
桃蚜: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.8—2.1mm,头胸部黑色,触角6节,除第3节基部淡黄色外,其余为黑色。翅透明,腹部绿、黄绿、褐色或赤褐色,背面有浅黑色斑块。额瘤和眼瘤很明显。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.86—2mm,体黄绿、枯黄或赤褐色,并带有光泽,头部额瘤显著,向内侧倾斜。触角6节,较体短,第3、4节无感觉圈。腹管细长向后方伸出。
防治方法:消灭越冬寄主上的蚜虫。在4月份越冬寄主上的蚜虫迁飞之前,用40%乐果乳剂1500—2000倍液进行防治。麻田治蚜。麻苗出土时卷叶率达10%左右时即可进行防治,后期可结合小造桥虫进行防治。以瓢虫治蚜。就地利用和保护蚜虫天敌,尤其瓢虫对蚜虫捕食量大,有明显的抑制蚜害作用,一般瓢蚜比率1:150—200时不必喷药。
此外,红麻的主要害虫还有红蜘蛛、斜纹夜蛾等,在此从略。
7.红麻的收获
红麻适时收获是决定纤维品质好坏,实现丰产丰收的最后一关。据各地经验证明,推行适时收获,精收细剥,分级沤洗等措施,是实现丰产的重要一环。红麻收获过早,纤维发育不充分,皮薄产量低;收获过迟,纤维木质化程度增加,品质差。长江流域麻区以9月下旬收获产量较高,适宜收获期为9月底至10月上旬;黄淮海麻区适宜收获期为9月上中旬。收获的具体操作见黄麻部分。
关于红麻的相关文章:
红麻的简介
红麻的生长习性
红麻的栽培技术
红麻的主要价值
红麻的药用价值
红麻的繁殖方法
红麻的园林价值
红麻的种植技术
红麻的病虫害防治
红麻的养殖方法
红麻的价格
红麻的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