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鸢尾的病虫害防治
腐烂病
它严重危害种球,地表看不出来或很晚才能显现。而地下根系生长很少或根本不生根。受害轻的植株低矮而呈弯曲状(见镰刀菌病)。由根冠发病,组织变黑或蓝褐色,被覆孢子团。与受镰刀菌侵染不同,感染根腐病的植株不向内收缩,所以健康的植株与感病植株外观上不易分辨。
此病不易传播,不会长期污染土壤。
病因
疣孢青霉的孢子通过侵染球根的微小伤口而使植株染病。而易受伤处恰是生根的根冠。这就是为什么这种病通常在长途运输和拖延种植后发生。此外,土壤过干也会引起植株发病。
防治
- 空气湿度小于70%,贮藏时保持空气流通。
- 收获后的种球提早种植在潮湿的土壤中,提高生根率。
冠腐
染病的植株一般来说早期发育正常,随后,会出现枯萎、倒伏。病害很快传播到相邻植株上。在发病植株周围的地下或地上的土壤中存在许多1-2毫米粗的白色菌丝。这些菌丝聚成块状,先呈白色后转为黑褐色。最后,球根完全变软,植株披满白色织物。
病因
冠腐病由整齐小核菌引致。这种病只发生在亚热带和气候温暖的地区。低于13℃时,此病不侵染植株,当温度高于20℃时发病最厉害。它的寄生植物种类相当多,主要靠加强管理来防治。土壤一旦被侵染,持续时间很长。
防治
- 不要在已被整齐小核菌侵染的土壤中种植种球,否则一定进行土壤处理和球根处理。
- 仔细清除受病植株及其周围土壤。
镰孢性基腐病
这种病最初发生在球根基部,随后向上侵染至鳞茎。受伤与健康组织区别明显。受病部位组织变软,灰褐色,向内抽,有时被覆白色织状物。受病种球种植后,不能开花。在温室中如植株早期受侵染,地上部分变软,杆弱,叶子从叶尖开始变黄。不久植株死亡。若后期染病,则生长停滞,花芽干枯。当收获时,花色仍显苍白。深入球根内部的花茎基部长期不发育,表皮皱折。
病因
镰孢病侵染途径一个是通过孢子侵染健康种球;另一个是健康植株接触感病种球。此病可能通过土壤传播。因此,在已消毒的土壤中种植有病种球十分危险。土温达到16℃时,易发病,高温使病菌传播更快。
防治
- 广泛采用唐菖蒲、小苍兰交替轮作,或一年进行一次土壤处理。
灰霉病
受葡萄孢属侵染的植株整个或局部可见斑块。植株生长受阻,鞘叶受湿腐影响,从地面部分起向上被覆着灰色的孢子网。结果,叶尖虽不黄,但植株仍倒伏。
受病的种球潮湿,开始腐烂、变褐,但无异味。当去除表皮后,球根顶部可见灰色织物伴有黑色菌丝块。根部和基盘未受侵染。
除了受损叶或干叶外,叶片一般不受危害,在潮湿环境下,无规则斑点会在花朵上出现。
病因
灰色葡萄孢属真菌引发灰霉病,通常在潮湿环境下发病。真菌还危害许多作物和植物。
防治
- 避免叶片受损。
- 新芽长于5厘米的球根不再种植,特别不能使用地膜。这样避免阳光灼伤。
- 球根种植不要过密,在生长期内保持土壤无杂草。
- 温室中相对湿度保持80%左右,如必要,可打开风机并加热,保持植株干燥。
- 上午浇水以保证植株干燥。
- 叶面受损后,根据需要喷洒杀菌剂
丝核菌
染病与否取决于种植深度,因为最严重的侵害在土表。感染不严重时,叶鞘上呈现出不规则状黑褐斑,中间的组织坏死(形成空洞)。感染严重时,叶鞘(晚些时候在叶基和花茎处)变软呈灰色。大部分外围的叶片先枯萎,晚期,植株死亡。
严重侵染时,(种植深的种球)茎芽在萌发前就腐烂。
种植深的种球因为它们的芽在地面下生长时间长,所以容易受感染。
在受侵染的球根中,受病组织变软,先期变灰,有时变紫,晚期则呈现灰褐色。
许多浅褐色菌丝看上去象蜘蛛网,有的还逐渐形成壳。球茎鳞片间和表皮均可见菌丝。
根系生长完好,受病球根无异味。
病因
侵染球茎和芽的丝核菌主要来自土壤。许多植株(如郁金香)都会被它侵染,即使在从未栽种过产花种球的土壤中。不管土温如何,它均可发病,温度升高时,发病机率增大。
防治
- 对已被侵染或可能已被侵染的土壤中进行常规土壤处理(见本章“土壤处理”)。高温下,土壤再侵染仍有可能发生。保持清洁环境,可防再侵染发生。其他土壤处理方法如下:
- 未采用常规土壤处理,据以往经验,土壤会被丝核菌侵染。因此,种植前要适当施用杀菌剂。考虑到种植深度,一般用旋耕机在土下5-10厘米处施用杀菌剂。通常在夏天土温超过16℃时采用此法。
根腐病
侵染早,植株生长受阻或是根系短或是带有不易看清的黑头。根上存着黑点,看起来象根系被灼烧过的样子。后来生长的根系表现良好,可能是植物抗病的结果。
病因
终极腐霉菌通过土壤侵染根系,这种真菌可在任何土壤中发现并很难控制。品种不同,侵染程度不同。土壤蒸气消毒后立即种植,早期侵染的危害甚大,因为此时,土壤中的竞争性生物尚未复原。
防治
- 与其他多种作物轮作或一年一次常规土壤处理。
- 常规处理后或不进行常规处理而配以辅助处理。
- 确定适合的土壤结构。
- 采用适宜的灌溉系统以保持良好土壤结构,但防止积水。
软腐病
种植后不久受感染的嫩芽生长受阻。叶鞘总是水汪汪的,呈现黑绿色,不久变黑。嫩芽极易被拽掉。受感染的组织会变软呈现暗黄色并且很快腐烂呈软团状带异味。
根系起先正常生长,而后变透明,呈黄绿色。
病因
这种病是由胡萝卜欧文氏杆菌引起的,并经常发生在“Prof. Blaauw”品种中。在高温高湿时感染机率加大。鸢尾和其他作物的残体诱发病菌生长,而种植时根尖受损也会导致此病发生。水滴的溅射会传播土壤中的细菌。
防治
- 去除土壤中的植物残体
- 在已提前处理好的土壤中种植种球(温度适宜)。
- 种植时避免碰伤根尖。
- 温室内种植时温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(12-15℃),避免高温。
- 清晨适量浇水。
- 防治土壤熟化。
根线虫
植物生长局部受阻,花芽干枯,根系短,呈黑色条状,这些症状于腐霉病菌引起的根腐病区别在于根系不会腐烂。
病因
穿刺短体线虫侵染植株诱发此病。一些不知名的真菌或细菌聚集在线虫引致的伤口附近,可危害多种植物(包括菊花、玫瑰、草坪)。
防治
- 每年进行一次土壤处理。
- 在鸢尾种植前种一茬万寿菊。
西红柿斑萎病毒
该病毒在鸢尾中有两种形式的表现。一种是全部或部分叶片为浅绿色至黄色。通常叶尖仍保持绿色。外围叶片宽、发黄颜色变浅,并有时可看到棕色坏死条纹。
另一种为在叶片是有黄色斑点和条纹,有时有椭圆形斑点并带有棕色条纹。在两种情况下,种植生长停滞,不开花。
病因
该病害由西红柿斑萎病毒或凤仙坏死病毒引起。通过蓟马特别是加利弗利亚蓟马传播。该病毒有多种寄主,如菊花、西红柿、土豆、和多种杂草。该病毒不通过种球传播,只在地中海气候下发生。花色浅;花不开放或颜色浅。
防治
- 不要在以前种植过对此病毒敏感作物的温室中种植鸢尾。
- 不要在附近种植有易感染该病毒作物的室外种植。
- 在温室中或室外防止杂草生长。
- 控制蓟马的生长,对前茬作物也是如此。
白花病
花色与正常植株的不同,着色浅,花不干枯但品质明显下降。
病因
在温室中由于蒸腾弱引起相对湿度较高。
防治
- 若在整个生长期内温室内相对湿度较高,维持室温高于外界温度2-3℃。
- 如外界温度较高(15-16℃),而不能采用此方法时,应在早晨向温室加热,并打开通风扇。
芽裂病
在作物生长过程中,花芽枯萎,然后花苞顶端变黄,花芽腐烂死亡。花芽总是在生长阶段最后几周形成。这种病可在整个生长期内出现,主要在花茎生长时,若早期发生,几乎看不出对植物有什么危害。一旦出现花芽,很容易看见花芽是否正常,如果发育不饱满,说明此植物已染此病,晚期芽裂病花朵不着色。芽裂病可在整个花期内发生。
病因
由光照不足、湿度过高、生长规律被打乱引起的。总是在冬季发生。也可能由于种植过密,或者霜冻引起的温度骤降。球根受镰刀菌轻度感染,生根少;温度低,蒸腾作用不够,都能引起芽裂的发生。
防治
- 种植前挑选球茎,在种植期内对种植地点进行处理(种植间距和光照)。
- 冬季不用小球茎种植。
- 光照要充分,北半球最好在温室内种植鸢尾。因为鸢尾需要充足的光照才能开花。
- 水分供应要充足,尤其是对根系。
- 荫天要降低温室温度,特别是在茎生长时以便减缓生长速度。生长过快要大量的营养,易导致芽裂。特别在高温的情况下,通过加热适当通风,保持作物充满活力。
- 避免温度骤变,因为此种情况下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快,植株生长不平衡,会导致芽裂的机率增多。
- 预防霜冻。
关于小鸢尾的相关文章:
小鸢尾的简介
小鸢尾的故事
小鸢尾的花语
小鸢尾的病虫害防治
小鸢尾的生长习性
小鸢尾的繁殖方法
小鸢尾的栽培技术
小鸢尾的养殖养护方法和注意事项
小鸢尾的药用价值
小鸢尾的采收加工
小鸢尾的杂草控制
小鸢尾的种植技巧
小鸢尾的园林价值
小鸢尾的图片